:::

七堵集體記憶 第三章 黑金(西元1895年至今)

第三章 黑金(西元1895年至今)

 

台灣礦業的開發史

       從工業革命以來,煤作為蒸汽機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西元1642年因為荷蘭人煉鐵需求,雞籠巴賽人開始挖掘雞籠附近煤礦販賣給荷蘭人,隨著清領時期開始,由於當時認為挖礦是破壞風水之舉因此被官方禁止,直至西元1847(道光27)英國人在基隆探勘到了煤,西元1858(咸豐8)的天津條約將基隆作為淡水的副港開放為通商口岸,雖然清官方仍然禁止開採煤礦,但是西方船艦遠洋需求所致仍然開始向台灣購置煤礦,光緒3(西元1877)官方開始有官礦開採。

    西元1895(明治28)9月頒佈日令第9號礦業規則,限定以前從事礦業者與過去已開採之區域准許開採,但是由於適逢政權交接,礦業的開採有關日本國籍無法取得,以致於私人採煤依然盛行,在大安寮、新店、牛埔、南勢角、大崎坑、木柵、三張犁、內湖、瑪陵坑、大武崙等地皆有私挖炭礦的情形發生。在清末挖礦多以直井方式進行,以狸掘式採礦法挖煤,現代化挖礦可追溯至 西元1903(明治39)秋山義一發展的斜坑系統,透過,斜坑與蒸汽鍋爐改善通風、排水系統

二 七堵的礦坑

    七堵的礦場主要有三個區塊,分別為瑪陵坑、友蚋、長興,其中瑪陵坑及友蚋是在日治時期就存在知名礦場,瑪陵坑裡面有大大小小的礦坑,其中最出名的日德煤礦,日德煤礦坑口就在現在的瑪西里民活動中心後面,因為礦業發達,礦工的薪水又高所以吸引很多外地人來當礦工,這裡舊地名為阿班嶺,阿班嶺是瑪陵坑重要的聚落地,以前還流行一句俗諺若來到阿班嶺,「著嘸想厝內的某子」,會講這句話就是阿班嶺以前這邊有許多風化場所,因為礦災頻繁所以礦工雖然工資高但是風險也高,入坑的性命是要拜託土地公,出坑才是自己的,由於工作壓力大,所以喝酒、賭博、嫖妓都是很普遍的。

    台灣由於不是古老大陸,所以煤礦礦脈很薄且位置不一,皆屬於地下開採。地下開採的作業環境,全球地溫梯度的平均值約為30°C/km,也就是大約每低於海平面一百公尺則溫度增加攝氏三度但是臺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之間,板塊的聚合形成造山運動,在造山運動中高溫地殼不斷受到抬升,而岩層為熱的不良導體導致,散熱不易使得餘溫持續積聚,淺處地殼的地溫梯度也因此增加,每公里溫度上升可達攝氏四十五至六十度,在火山性的地熱系統裡,地溫梯度更是能達到每公里攝氏九十度

    礦工在礦坑工作時由於深入地底,所以坑內溫度非常高,所以礦工在坑內基本上是打赤膊,除了深入地底坑內溫度過高造成熱疾病,有時候土層鬆動,或者太深入地底瓦斯濃度過高,都是造成礦災頻繁的原因,且由於在地下坑道深處,一旦發生災害搶救不易,而且煤炭質地易碎,工作時揚起的煤塵,煤塵吸入呼吸道中除了當場造成不適外,還將沈積於肺部中,礦工長期身處於這種環境而不自覺有害,待退休後病情轉遽,呼吸困難,此即塵肺病,又稱矽肺病。

    由於產煤地區由於男性從業人口的流入所導致的男女人數不平衡之情況。男女人數的不平衡在過於懸殊比例下,必然造成許多無法結婚的男性人口,為排解情感、生理上的需求,特種行業之遊廓指青樓娼家聚集地)、酒家就成為這些需求之出口

    福海煤礦規模比日德煤礦大,日本時代開始就引進機械化設備,在現今的大華三路上有一個福海斷橋,斷橋上還有一個運煤台車作為紀念,其實這些礦坑一直到民國70幾年都還有開採,其實一直以來礦工的薪資一直比其他行業高,這個比較是因為礦工學歷大多不高,以前又是農業為主的社會,除了種田要賺比較多錢的只有去當礦工,礦工生活很危險,但是為了養家活口只能印著頭皮去,去問一些老礦工都會講,「入坑死一人,毋入死全家」都是為了家人”指的是雖有礦災,但礦工為了家人仍要上工。

七堵的礦坑鐵道

   就許多七堵人來說,對於礦場的記憶除了礦場本身,四通八達的輕便車軌道更是黑金時代的代表,輕便車軌道是為了配合挖礦修建出來的鐵道,鐵道很窄,除了運煤會用機關車運外,沒有運煤的時候,就會有一種人力推的鐵道車,就是輕便車,運煤輕便鐵道會通往縱貫線車站(七堵車站、五堵車站)。

   友蚋的煤礦可以追溯自汐止富商蘇樹森在西元1987年(明治30年)向日本政府申請採礦權,汐止蘇家在水返腳街廳就是從茶商發跡,汐止的舊名水返腳只的是淡水河水系漲潮的終點,在依靠淡水河流域運輸的清朝時期,水返腳作為大船換小船的重要港口,基隆開港後,在很快地成為運送木柵、深坑所產茶葉的重要河港,並為基隆河茶葉集散地。鄰近如平溪、石碇、瑞芳等地的茶農皆先將茶葉運至水返腳街上的茶館進行加工,精製完成的茶再經由基隆河運至大稻埕輸出。由於茶市之交易盛極一時,許多居民因此而致富,拜茶業興盛之賜,新興的富豪茶商,亦加入入士紳家族之列。

    從茶葉發跡後更進一步進入礦業,蘇爾民、周家周再思兄弟就是此一時期的汐止出身的礦業鉅子,現今的鹿寮輕便鐵道就是蘇爾民於蘇爾民於西元1913年(大正2年)間,開鑿全長1.9公里,鹿寮至十四坑的輕便鐵路,後來因蘇爾民因一戰後礦業不景氣而終,顏家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先擁有鹿寮煤礦其後由益興炭礦業取得礦權後持續擴建,後來二戰爆發轉賣給日本經營南海株式會社。

    現今的七堵驛(七堵舊站)為西元1899年(明治32年),日本人將基隆港作為來往日本至台灣重要港口,為了將台灣確實納入日本統治,決定修築縱貫台灣南北的鐵道,也就是縱貫線將台灣西部南北串連起來,將因高山、河川阻隔的臺灣南北障礙打通,七堵驛中的站體為木造為主體的設計,由於台灣縱貫線鐵道建設來自於日本本土公債,站體的設計以方便快速建造為主,以日人熟悉的和風樣式構造為主,屋面為日本瓦,外挑迴廊屋頂以外露三叉立柱支撐,連接後廊屋頂覆上日本瓦,其外牆以木製雨淋板為主,屋頂以切妻造為主,東邊倉庫則以入母屋造,整體看來並非對稱。

    驛前商店街為崇廉街及南興路交叉口,全益商店為現存營業近百年的店,百年前都是運煤的輕便車橫跨其中,礦工推輕便車將一車一車的煤礦送來七堵站在透過縱貫線鐵道運往基隆港或是其他地區,七堵庄役所(西元1920年大正9年將五堵區、暖暖區、瑪陵坑區合併為七堵庄隸屬台北州基隆郡)就在七堵路(明德一路)上的泰安內科,派出所及消防隊就是現在的第三分局,郵便局、衛生所在全益商店所在的崇廉街及南興路交叉口。

參考文獻

基隆市政府(1995)。基隆市七堵暖暖區志。政府出版品。

陳登欽(1988)。日據時期臺灣鐵路車站建築初步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再生(1999)。基隆煤礦史。頁93。政府出版品。

郭明錦(2004)。地熱資源。頁14-19。科學發展第383期。

陳維文(2007)。基隆地區民間文學與礦工生活。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品滄(1998)。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朝進(2004)。誰打造汐止─新都市政治經濟學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 發布日期:2020/12/07
  • 發布單位:七堵區公所社政課
  • 最後更新時間: 2020/12/07
  • 點閱次數:3011
回頁首